老茶的鑑別

       
由於台灣早期的製茶技術都是利用手工採摘與手工揉捻,因此茶葉的外觀無法像現在烏龍茶的茶形緊實如珠。所以陳年老茶的外觀形狀,都是較為鬆散的條索狀,如果是30年份以上的陳年老茶,外觀形狀不可能是球型。至於老茶的茶區來源,一般大多集中於南投茶區,屬於中低海拔的高度。高山茶是屬於茶業發展後期的產品,況且高山茶在品質口感與製做成本都算高階層次,所以茶行比較不會使用高成本、高價位的高山茶作為製做老茶的原料。

        經過長時間自然轉化的老茶,茶葉顏色呈現霧狀深褐色或深黑色,有別於短時間速成的老茶,外觀呈現油亮的碳黑色。若是利用高溫烘焙製成的「仿老茶」,烘焙溫度超過攝氏120度,茶葉纖維經過高熱作用,已經呈現碳化現象,茶葉用水沖泡時會無法疏展,沖泡出來的茶湯會有碳焙味而非自然醱酵的濃醇香味。
       
陳年老茶的湯色較烏龍新茶的湯色深,但是必須透亮而非呈現碳焙的黑色。老茶的湯色應該是像深褐色的琥珀帶有些微紅色(類似紅茶深沉透亮的活性湯色),不是像醬油那種死寂暗沉的黑色。
       
由於老茶經過長時的氧化過程,茶葉內部的纖維已經逐漸變硬退化,因此沖泡老茶的水溫宜高,才能藉助水溫將茶葉充分疏展開來,使茶葉內部的成份容易釋出。